一年前的大概这个时候,我正好从超图离职,加入创新工场二期助跑团队——邻伴。在半个月之前我的女儿刚好出生,紧接着@焕德 给我打电话邀请我加入他们。那一刻,我的人生仿佛展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,我梦寐以求的道路。
时间再回到去年的3月份,那是我最困惑的时候,项目已做到让我厌倦,想走,却又没想好要做什么。当时恰好部门内要做LBS平台,最开始由我负责技术这块。这个时候,我又重新燃起了热情,一想到自己所学的东西终于能在大众领域里有所应用,那是无比的兴奋。但是好景不长,经过几个月之后,我发现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的进行下去,总有处理不完的其它的琐事,部门也不能投入很多资源来做这个事情,况且我的热情也快消失殆尽了,于是萌发了出去做LBS的念头。于是便进入邻伴。
以上是背景,在崭新的道路面前,有几点让我特别兴奋,
- 接触,学习创业。
- 能做自己喜欢做的LBS的事情。
- 加入创新工场。
而这些兴奋就是我在邻伴时候的鸡血。
在邻伴的日子是令人怀念的,在那里我完整地经历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,完整地经历了创业的失败,也完整地经历了创始人的人间蒸发。在邻伴,我通宵的时间比之前三年都多,那是一段打满了鸡血的日子,我喜欢那样的日子,那仿佛是我青春的尾巴。而我之所以从超图离开,也正是因为我想找到这样的日子。在邻伴,我欣赏@焕德 的镇定,他让我看到了一个leader该有的气度,我也喜欢他不在的时候,我做了我和他两人份的开发的工作,那让我看到我自身的能量。
虽然很遗憾,不管什么原因,邻伴最终失败。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团队。有两个人说过喜欢我们邻伴的团队,一个是@白斗斗 , 另一个是我老婆。生命中的诸多细节总是充满了暗示的意味,我相信我们那个时候的日子会是一如那个初次聚会的咖啡馆的名字——那是最好的时光。
过了十一,我加入了计划FM团队。加入计划FM主要是因为@李天放 ,毫无疑问,天放是一位极优秀的工程师,我希望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,提高自己开发的水平。事实也是如此,从天放身上我学会了(或者说天放教会了我)诸多东西,而这些东西开发进阶的必经之路。而之前长时间的瓶颈,也正是因为缺乏这些东西。可以这么说,如果不是天放,我的程序观,价值观会大不相同。
天放教会我的第一件事情,便是命名。由于我的英语水平并不好,命名的时候名词动词不分,单数复数不分,所以最开始code review的时候,天放总要帮我改参数、函数的命名。后来在蔡学墉的微博中,我才发现有命名肌这一说法,而命名肌也是每个开发的人必须锻炼的一块肌肉。
命名是第一步,做好命名的目的是提高代码的可读性。代码即注释。这也解决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,对于一些复杂的逻辑的部分,哪怕我写了非常详细的注释,还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代码,而将复杂的逻辑分离,再辅以良好的命名之后,代码立马变得清晰起来。
第三,保持简单,无论是代码还是逻辑都是一样。天放极度推崇简单,推崇甚至有些洁癖的地步。大部分时候,天放是有道理的,因为如果你的逻辑都很难理解,那自然用户也就会很难理解这些东西,而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多半是不对的,很多时候需要重新去想一条更合适的路出来。
第四,保持简单的一个最佳检验办法就是写单元测试,如果一段代码很难写出覆盖全部case的测试,那么这段代码很可能是有问题的,要么代码太多复杂,要么这个类有问题。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新考虑这些代码了。
恰好这几天,我正在看@焕德 留给我的《重构》这本书,看了书我才发现重构的许多基本思想,我已在天放的潜移默化中学会,掌握,并践行着。天放对我的影响绝不仅限于开发这方面,他让我深刻体会到“你要跟优秀的人一起工作”这话的正确性,也深受其益。
这一年以来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无疑是对我价值观的修正。在超图的那段时间,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想,我是要成为项目经理,还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。我可以成为项目经理,事实上我的头衔也是项目经理。但我本能地反抗,因为那不是我加入超图的目的,那不是我的梦想。但一个残酷的事实便是你只能成为一个项目经理,因为那才是工程师在超图的唯一进化方向。我现在可以很清晰地说出那时困惑的原因,那是价值观的冲突。但那时的困惑难以解答,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存在我所推崇的价值观的公司,仿佛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只存在于国外。而这一年以来的经历让我相信工程师文化是合理并大有裨益的。而和一群观念相同的人工作,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的事情。而每天处于冲突之中,只会耗尽你的潜力。
这一年以来我的第二个收获便是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,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。在这之前,我的人生似乎总存在着一个悖论,像我这样的人究竟能不能做出一些成就。因为我可以吃苦,可以非常勤奋,但这一切的基础便是我一定要有极大的热情,如果我没有热情,那么我的工作很可能是工作效率及其低下的。在邻伴也是这样的轨迹,我可以像打了鸡血一般疯狂工作,但鸡血毕竟有限,你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,所以在邻伴的最后一个月,无论我的状态还是效率都已经非常糟糕。我总是跳不出这样的怪圈,所以之前我只能是不停地寻找我的兴趣点,然后靠着这兴趣提高我的工作效率。所以我的工作状态总是一阵一阵的,挺不稳定的。
但这种状态在今年改善不少。很多时候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状态,我可以也调整自己的状态,甚至有些时候我还能强迫自己进入状态。所有这一切归功于天放给我介绍的番茄工作法,那真是算自我管理的神器了吧。
如上所述,这一年以来我的改变不少,也对自己今后要走的路更加清晰,少了份困惑,多了些信心。别人说25岁是个尴尬的年龄,我同意这个观点,不过我很快就不尴尬了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