擦完地,夜已深,她们都已睡着。坐下来,静下来,想一想这几天的声音,有人吹牛皮,有人被打脸。作为某个维度相关的我们,也已应邀发声,谦逊、真诚。这一切犹如时常上演的互联网戏剧,闹一阵,净一阵。这一切也不关我的事情,公司层面自然有人发声、有人捧场,最多作为被有意无意提起的团队的一份子,转转帖子,助助声威。
但这一切,却又跟我极度相关。有些话,如梗在咽,不吐不快。
作为一个从计划FM时代跟随团队一起成长的老人家,我已不用再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hacker、合格的全栈工程师、以及拥有产品sence的工程师。三年多以来,我看得到自己的成长,我也见证了天放的变化,以及天放带给大家的变化。
天放是个很nice的人,他跟你交流总是能站在你的角度,谦逊、坦诚。这一点,在面对面试者的时候尤其明显。在12年中期的一段时间里,我们只有两个工程师,我和天放。所以在不短的时间里,我们高频率地面试工程师。对于缺乏面试官经验的我来说,最开始总是试图证明自己的能力比面试者更强,所以在提问的方式上总会显得有些咄咄逼人,而天放则恰恰相反,不管什么水平的工程师,天放总会照顾别人的自尊心,在出题的难度上,循序渐渐。别人解答碰到困难的时候,总能循循善诱,帮别人“找出”答案,不至于让别人难堪。在那段时间里,我从天放身上学到的,让我受益匪浅。以至于后来我用一样坦诚的方式跟面试者沟通,甚至给他们职场上的建议的时候,总能收获面试者的感激。
天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起,我们有一个很棒的团队。这个棒,我相信更多的不是指能力,而是指团队基因。我们私底下多次黑过天放这个美国人。“美国人真的会自己雕南瓜灯吗?”,“那你得去问美国人(天放)啊”。天放天然带着美国开放的气息,也带着浓浓的硅谷气息。我们从未提过扁平化的组织架构,因为这不值一提,至少在天放的基因里,理应如此。当天放每天和你一起工作、一起解决问题的时候,他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你,所以很多时候,我们说基因,我们说团队氛围,其实也就是在讲创始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。天放的坦诚影响着我,也影响着团队的其他成员。我深信并为之感到骄傲,我们有那么棒的一个团队,每个人都如此坦诚,没有心眼,没有芥蒂。这对于一个团队而言,实数难得。
我们是在12年初转型做的课程格子,我依稀记得我们做计划FM时的窘迫,我们连我们的用户是谁都不知道,所以,当我们在抉择“是该继续做计划FM,还是转做课程格子?”的时候,我们几乎是没有任何迟疑的,至少我们知道我们的用户是谁,我们知道我们的用户在哪里。大学生市场,天然的聚集属性,Facebook的发源地,在国内却有着一个不争气的老大,人人。有人对大学生市场垂涎三尺、趋之如骛,有人以人人为例,大倒冷水。孰是孰非,局中人局外人各持己见。或许诚如天放所言,回到初心,我们至少做了不少大学生喜欢的第一步。很欣慰,不少人可以用上,一些人喜欢上课程格子。这比三年之前,强了不知多少倍。有人说,那下一步呢?呵呵,你说呢?:)
这几天,尽管我不愿意,但仍然从各个渠道被动接收到关于xx表(这已是我对他们保持的最大的克制)的消息,我本不屑去看关于他们的东西,不管是褒还是贬。但无奈声音还是太大。我打开工具查了查xx表最近半个月的用户数据(别问我怎么做到的,我是个hacker:)),再对比了一下我们的用户增长数据,然后我就放心做我手头的事情去了。对他们不屑,一是确实看不起他们无道德无节操的做事方式,二来,当你通过各种方式(再次强调,我是个hacker)清楚他们的技术水平,真实数据之后,这种不屑就变得理直气壮了。
“成功是70%的运气+30%的能力”,这是天放在某次论坛时候讲的话,我深以为然,这种体会,在我们从计划FM转型课程格子之后,更加深刻。一样的几个人,一样的方式,完全不一样的结果。有了这种体验之后,对于创业的敬畏之心,印在脑底。也诚如天放所言,我们在前进的路上犯了一些错,也错失了一些机会,我们走得不是特别快,也走得不是特别顺,跌跌撞撞不能给我们更好的结果,却帮我们找到更好的感觉。
创业路上,继续犯错不可避免,但更好的感觉可以帮我们找出更踏实的路。